本文作者:author

警惕自我标签陷阱:低自我感是穿越周期、突破瓶颈的关键

警惕自我标签陷阱:低自我感是穿越周期、突破瓶颈的关键摘要: 自我介紹的魔咒:標籤與價值感的陷阱我承認,每次聽到那些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紹,內心都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厭倦。什麼「我是行業拓荒者」、「純技術血統」、「賽道信仰者」、「常春藤光環」...

自我介紹的魔咒:標籤與價值感的陷阱

我承認,每次聽到那些千篇一律的自我介紹,內心都會湧起一股難以言喻的厭倦。什麼「我是行業拓荒者」、「純技術血統」、「賽道信仰者」、「常春藤光環」……乍聽之下,似乎在快速建立信任,實際上呢?不過是精心設計的價值感錨點,甚至是某些人賴以生存的身份認同罷了。說白了,就是害怕被看穿,害怕被發現光鮮履歷背後的空虛。這種急於貼標籤的行為,就像是建築在流沙之上的城堡,看似堅固,實則不堪一擊。尤其是在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履歷造假、學歷貶值早已不是新鮮事,過度依賴這些外在標籤,只會讓人顯得更加心虛和可笑。

身份認同的戰爭:當觀點變成信仰

更令人反感的是,當這些標籤與立場深度捆綁後,就變成了一場捍衛自我的戰爭。還記得你曾經信誓旦旦支持的項目嗎?現在發現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,敢不敢承認自己看走眼了?幾年前在社群裡口嗨的黑歷史,敢不敢拿出來公開處刑?一段早已名存實亡的關係,能不能乾脆俐落地結束,而不是為了維護當初的「英明決策」而死撐?能不能坦然接受那個曾經愚蠢、幼稚、不夠成熟的自己?

從技術辯論到身份防禦

看看現在的網路環境,最容易引發罵戰的話題是什麼?兩性、政治、宗教,屢試不爽。本來可以理性討論的議題,瞬間變成大型互噴現場,敵意和撕裂無處不在。並非這些問題本身有多麼不可觸碰,而是因為它們已經和個體的身份認同死死綁在一起。一旦某種立場上升為「我是誰」的一部分,任何異議都會被視為對自我的攻擊,討論就變成了一種自我防禦機制。於是,邏輯讓位給情緒,修正變成威脅,真相早已無人關心。

觀點可證偽,自我難撼動

相比之下,討論 DeepSeek 的模型算法是不是更牛逼,Pretraining 的策略是不是更先進,即使吵得再兇,也通常停留在「技術對錯」的層面。因為大家都默認這些問題是可以被驗證、被更新、甚至被徹底推翻的。這是一場圍繞事實和邏輯的辯論,輸贏並不丟人。但如果上升到「我支持DeepSeek,所以我比你懂技術」的高度,那就完蛋了,屁股決定腦袋,再也無法客觀看待問題。畢竟,觀點可以被證偽,自我卻難以撼動。

Low Ego:穿越週期、突破瓶頸的鑰匙

這種心理機制,在創業語境中簡直就是生死攸關。一個創始人,如果無法在市場的無情反饋和接踵而至的失敗面前快速調整方向,而是將每一次調整都視為對自我價值的否定,那麼等待他的,只有被時代洪流無情吞噬。把公司當成自己的孩子,把產品當成自己的臉面,容不得半點批評和質疑,這種創業者,我見得太多了,最後無一例外都死得很慘。他們不是輸給了競爭對手,而是輸給了自己那顆脆弱又膨脹的玻璃心。所以,我一直認為,Low Ego(低自我感)才是創業者最重要的品質之一,甚至比聰明才智和執行力更重要。它決定了你是否能聽得進逆耳忠言,是否能及時止損,是否能在絕望中看到希望。

創始人強大的心理內核:不止於天賦和技能

這些年,我接觸過形形色色的創業者,慢慢發現,那些真正能脫穎而出的人,並不是靠著某項驚人的天賦或技能,而是擁有一種內在心理結構的完整性和穩定性。這種結構無法用簡單的標籤或華麗的履歷來衡量,它體現在他們面對不確定性、衝突與波動時的每一次選擇和回應中,是一種深層次的秩序感。就像一個精密的陀螺儀,無論外界如何變化,都能保持自身的平衡。

我總結出四種格外關鍵的心理特質,它們共同構成了創始人強大而靈活的內核:Low Ego(低自我感)、High Agency(高自主性)、Natural Curiosity(強好奇心)、Strong Execution(高執行力)。當然,這四個特質並非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影響、相互促進的。但如果一定要選一個最重要的,我還是會毫不猶豫地選擇 Low Ego。

Low Ego的真諦:堅定與靈活並存

我最欣賞的創始人,是那些既有堅定的方向感,又不會被自我標籤所綁架的人;他們既能堅持自己的信念,又能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策略;他們既有高度的自尊,又沒有執念式的自大。這聽起來像是一種理想化的人設,但背後其實是一種清晰的心理結構在支撐——他們對「自己是誰」有非常清楚但非常鬆弛的把握。他們知道自己的價值,但不會把這種價值建立在虛無縹緲的外在評價之上。他們是真正的內心強大,而不是靠著吹噓和表演來掩蓋內心的空虛。

捍衛觀點,而非自我:辨別Ego驅動的決策模式

我們要支持的創業者,是能捍衛觀點、而不是捍衛自我的人。但如何判斷一個人是前者還是後者呢?光聽他侃侃而談願景、看看他光鮮亮麗的履歷是遠遠不夠的。我更喜歡反覆挖掘一個核心問題:他是如何定義自己的?技術路線、行業標籤、個人背景,這些元素本身無可厚非,但一旦被創始人視為「身份」的一部分,就會形成認知路徑依賴。他們不再客觀判斷對錯,而是在捍衛「我是這樣的人」這件事。一旦信念受到挑戰,他們的第一反應不是思考,而是防守,防守「我是對的」。

在我們的 Founder Assessment Form 中,我們會刻意觀察以下幾個維度,以辨別一個創始人是否容易陷入 ego 驅動的決策模式:

  • 是否頻繁強調過往成就,尤其反覆提及早期光環?(害怕被遺忘,需要不斷證明自己)
  • 是否在對話中頻繁 name-drop 或訴諸標籤,比如「我們跟 XX 是朋友」?(試圖通過抬高自己來獲取認可)
  • 是否習慣性打斷,急於維護立場,而非深入理解問題的本質?(無法容忍不同的聲音,認為挑戰自己就是挑戰真理)
  • 是否傾向於事後合理化失敗,避免承認自身判斷失誤?(死要面子活受罪,不願意承認自己也有犯錯的時候)
  • 團隊之間是否是單一權威主導,沒有健康的張力能互相挑戰?(一言堂,聽不進不同的意見,害怕權力被削弱)

如果一個創始人在這些方面表現得非常明顯,那就要小心了,他很可能是一個被 ego 驅動的決策者,未來很容易栽跟頭。

Ego失控的後果:認知僵化與社區疏離

一旦 ego 佔據上風,創始人的認知就會失去彈性,就像一塊被凍住的橡皮泥,無法根據環境變化而調整形狀。尤其是在 Crypto 這個高度民粹、資訊高度透明的市場裡,這種剛性簡直是致命的。社群成員的眼睛是雪亮的,他們能敏銳地察覺到創始人內心的傲慢和偏見。

我見過太多這樣的例子:產品做得漂亮,融資也很順利,但他們始終無法真正凝聚社群,項目也一直不溫不火。歸根結底,是因為創始人已經為自己「設定了立場」,他無法對外敞開心扉,去傾聽社群成員的聲音,也不會對內讓渡權力,與團隊成員共同成長。他們把自己擺在一個高高在上的位置,認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,社群成員只需要聽從和膜拜。這種高高在上的姿態,只會讓社群成員感到疏離和反感。

當然,我也見過一些創始人,他們的背景並不華麗,產品也還不完美,但社群願意給他們時間、耐心與信任,因為他們從創始人身上感受到了一種「共同體意識」。創始人不是在教他們怎麼想,而是在邀請他們一起思考,一起探索。這種平等和開放的姿態,更容易贏得社群的認可和支持。

這些差異表面上看是因為溝通方式不同,實質是更深層次的創始人自我認同的不同。一個真正有魅力的創始人,不是靠著光環和口號來吸引追隨者,而是靠著真誠和謙遜來建立信任。

自我標籤的根源:對崩塌的恐懼

標籤,本來只是一種工具,一種對外交流的工具。它能幫助他人快速識別你的位置、專業、背景或價值主張,方便歸類,便於傳播。就像商品上的條形碼,方便掃描和識別。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,標籤逐漸異化為構建內在自我的支柱,變成了一種精神鴉片。

標籤:便捷的身份幻覺

這背後,藏著的是對「自我崩塌」的深層恐懼。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,一切都變得不確定。傳統的社會秩序正在瓦解,穩固的價值觀也在不斷受到衝擊。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,能夠依靠家庭、地域、職業等既定的身份來定義自己。個體必須主動去「建構自己是誰」,這種建構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和焦慮。

於是,標籤就成了最便捷的替代品,它提供了一種看起來很確定的心理幻覺。你只需要說出「我是技術極客」、「我是自由主義者」、「我是某某大學出身」,便能迅速獲得他人的理解、認可,甚至讚賞。這種即時的身份回饋,會像多巴胺一樣,強化人們對標籤的依賴。

恐懼驅動的標籤依賴

久而久之,標籤不再只是一種工具,而是變成了自我的替身。人們開始活在標籤裡,為了維護標籤而扭曲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。越是缺乏內在秩序和穩定結構的人,越傾向於將標籤當作心理支架。他們可能會反覆強調聽上去是經驗的陳述,比如我開頭提到的那些話術。但這些話語的真正功能,並不是交流信息,而是他們構建自我感的依賴物、存在感的錨點。他們需要不斷地告訴自己和別人「我是誰」,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。

他們會不斷強調自己的某種身份定位,不斷捍衛既有立場,拒絕認知修正。不是因為他們真正篤信某個觀點,而是因為一旦標籤動搖,整個「自我」的幻覺就會垮塌。他們不是在保護事實,而是在保護那個由外部評價拼貼而成的「自己」。這種行為就像吸毒,明知道有害,卻無法自拔。

最難溝通的人:被標準答案禁錮的自我中心者

所以 Dovey 總說:「世界上最難溝通的人,不是沒有文化的人,而是被灌輸了標準答案並且以為世界是圍繞自己在轉的人。」他們活在自己的泡泡裡,聽不進任何不同的聲音,他們的認知已經被固化,失去了學習和進化的能力。與這種人溝通,簡直是一種折磨,因為你永遠無法說服一個不願意被說服的人。

思想自由的起點:從身份抽離

最優秀的創始人,往往展現出極低的身份執著。並非他們沒有自我,而是擁有一種高度整合、穩定的內在秩序感。他們的自我認同,不依賴於「名校背景」、「明星投資人加持」、「某種行業標籤」這類外在的附著物,而是扎根於內在的能力結構:對世界的洞察力、面對不確定性的心理韌性、以及在動態環境中持續修正自身模型的能力。他們不會把立場、觀點、角色標籤當作自我價值的錨點,他們知道自己是誰,不需要靠外在的東西來證明。

卓越創始人的特質:內在秩序與能力結構

就像一棵參天大樹,它的根深深地扎在土壤裡,能夠抵禦狂風暴雨的侵襲。而那些依賴標籤來建立自我認同的人,就像無根的浮萍,隨波逐流,不堪一擊。真正的卓越,來自於內在的力量,而不是外在的裝飾。

身份感越強,思想越受限

相反,身份感越強,越容易讓思想被其框定。當你害怕「推翻過去的自己」,你便開始在認知上築起高牆,你會更在意他人如何評價你「有沒有一致性」,而非你今天的判斷是否正確。於是你開始為自己的舊觀點找理由,而不是為現實尋找解法。這是戰略判斷裡最危險的盲區。

認知進化:承認「我不是我過去說過的話」

真正的認知進化,恰恰從承認「我不是我過去說過的話」開始。一個思想自由的個體,他們無需說「我是 X 類型但也理解 Y」,而是徹底放下「我必須是 X 類型」的心理依賴。他們可以變化而不焦慮,更新而不惶恐。他們不害怕被認為是「牆頭草」,因為他們知道,只有不斷學習和進化,才能適應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。

無我的境界:擺脫自我劫持的認知與行動

只有當你不再依賴標籤來穩定自我認知,真正對「自己是誰」有內在掌控感,你才可能鬆動執念、脫離角色、進入自由的思維空間。也許,這便是佛教所謂「無我」的起點:不是消解存在,而是讓認知和行動不再被自我所劫持。當你不再被 ego 所控制,才能真正地客觀、理性地看待問題,做出最明智的決策。這種境界,是創業者追求卓越的終極目標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68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