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作者:author

国泰海通“击球区”理论:别再被“价值洼地”忽悠了!

国泰海通“击球区”理论:别再被“价值洼地”忽悠了!摘要: 别再自欺欺人了! 国泰海通证券的“击球区”理论,不过是又一轮忽悠?“价值洼地”?不过是资本的障眼法国泰海通证券的研报,洋洋洒洒地抛出一个“击球区”的概念,试图告诉投资者,中...

别再自欺欺人了! 国泰海通证券的“击球区”理论,不过是又一轮忽悠?

“价值洼地”?不过是资本的障眼法

国泰海通证券的研报,洋洋洒洒地抛出一个“击球区”的概念,试图告诉投资者,中国股市经历了一轮大跌后,已经进入了“价值洼地”,现在是入场的好时机。我呸!什么“价值洼地”?不过是资本家们为了吸引散户入场,抬高股价,方便他们收割的障眼法罢了!

研报里煞有介事地分析,说经过三年的调整,投资者预期的主要矛盾已经从经济周期波动转变为贴现率变动。2025年国债利率跌破2%后,无风险利率下降会带动增量资金入市,是中国股市估值修复的关键动力之一。听听,这说的是人话吗?把股市的涨跌归结于国债利率这种宏观经济指标,看似专业,实则空洞。难道国债利率下降,老百姓就会把养老的钱拿出来炒股吗?别逗了!

真正的原因,是这些券商和资本家们手里握着大量的股票,他们需要有人来接盘。所以,他们才会不遗余力地唱多,制造“价值洼地”的幻觉,引诱散户入场。而一旦散户们蜂拥而至,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抛售股票,套现离场,留下散户们在高位站岗,欲哭无泪。

政策底?别把“口头支票”当真金白银

研报里还提到,924以来,决策层对于扭转形势与支持资本市场的决心是明确的,政府表态留有充足的工具箱,明确表示“稳住楼市股市”,预期层面的不确定性是有底的,政策预期或重新升温。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!

“稳住楼市股市”?这句话听了多少年了?哪一次真正稳住了?政府的表态,听听就好,千万别当真。政策就像月亮,初一十五不一样。今天说要支持股市,明天可能就出台个什么政策,把你打得措手不及。

所谓的“政策底”,不过是市场的一种心理安慰。它并不能改变经济的基本面,也不能解决股市的根本问题。如果经济不好,企业盈利能力下降,再多的政策也无法阻止股市下跌。

新质生产力?AI泡沫下的投资陷阱

研报还吹嘘,中美竞争已从经贸竞争迈向了科技与生产力竞争。中国在AI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发展,推动投资者开始重新评估经济增长性。布局“转型牛”行情,建议从外需脱敏、经济结构转型(内需+科技)、无风险利率下降等方面布局投资机会。这更是无稽之谈!

AI新质生产力?听起来很高大上,但实际上,现在的AI技术还远未成熟,很多应用场景都只是炒作概念。看看那些所谓的AI概念股,股价涨得飞起,但业绩却惨不忍睹。这难道不是一场泡沫吗?

所谓的“转型牛”行情,更是空中楼阁。中国经济的转型,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,不可能一蹴而就。指望靠AI和科技股来推动经济转型,无异于缘木求鱼。

谁在鼓吹“转型牛”?科技、消费背后的真与假

科技股:自主可控的口号,难掩核心技术缺失的尴尬

“转型牛”的逻辑里,科技股被捧上了天。什么“国产替代”、“自主可控”,听得人热血沸腾。但冷静下来想想,这些口号喊了多少年了?我们的核心技术真的实现了自主可控了吗?恐怕还差得远呢!

诚然,在中美贸易摩擦的大背景下,发展自主可控的技术,保障产业链安全,是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我们可以盲目地追捧科技股。要知道,技术研发需要时间和投入,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。很多所谓的“科技股”,实际上只是在蹭热点,靠着概念炒作来抬高股价。

更令人担忧的是,一些企业打着“自主可控”的旗号,行骗取国家补贴之实。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技术研发,而是通过虚报项目、夸大成果等手段,骗取国家资金。这种行为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资源,也损害了中国科技发展的声誉。

所以,对于科技股,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能被“自主可控”的口号所迷惑。要深入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、研发投入、市场前景等因素,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。

新消费:Z世代的“悦己”,能撑起多大的泡沫?

除了科技股,新消费也是“转型牛”行情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。研报里说,内需刺激政策有望加码,消费预计是重点方向,考虑人口结构与居民消费倾向变化,以服务消费、悦己消费为代表的新消费将成为此轮亮点。

不得不承认,Z世代的消费习惯确实与以往不同。他们更加注重个性化、品质化、体验式消费。但是,这种“悦己”消费真的能够撑起中国经济的未来吗?

首先,Z世代的消费能力有限。他们大多刚步入社会,收入不高,消费习惯也比较随意。他们的消费更多的是一种情感需求,而不是生活必需。

其次,新消费的市场竞争非常激烈。各种新兴品牌层出不穷,但真正能够脱颖而出的却寥寥无几。很多品牌只是昙花一现,很快就被市场淘汰。

更重要的是,新消费的泡沫正在逐渐显现。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快速增长,不惜烧钱营销,甚至造假数据。这种虚假的繁荣,最终只会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损失。

因此,对于新消费,我们也要保持警惕,不能盲目乐观。要关注企业的盈利能力、市场份额、品牌影响力等因素,才能避免踩雷。

周期资源品反弹?别做白日梦!

供给侧改革?只是新一轮的“割韭菜”

研报里煞有介事地分析,说周期资源品在供给持续收缩后,有望迎来供需改善。过去几年国内总需求承压,周期行业普遍面临产能过剩压力。现阶段,经过持续调整后,部分行业供需格局有望改善。供给端,近几年随着盈利和现金流压力的持续加大,石化、化纤、建材、钢铁、有色等行业亏损企业数量占比明显提升,2024年以来均值超过30%,将倒逼中小企业加速退出,现有产能迎来收缩。同时石化、化工、建材、电气机械等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降,有效控制新增产能释放。

这套说辞,听起来是不是很耳熟?这不就是几年前炒得火热的“供给侧改革”吗?当时,也是同样的逻辑,同样的分析,同样的结论:供给收缩,需求改善,周期行业迎来春天。结果呢?大批中小企业倒闭,资源价格暴涨,老百姓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,而资本家们却赚得盆满钵满。

现在,又想玩这一套?别做梦了!历史不会简单重复,但总会惊人的相似。所谓的“供给侧改革”,本质上就是一场财富再分配的游戏。它并没有真正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,只是把过剩的产能转移到了少数几家大型企业手中,让它们拥有了更大的定价权。

一旦需求稍微回暖,这些大型企业就会毫不犹豫地释放产能,打压价格,收割利润。而那些被“倒逼退出”的中小企业,则永远失去了翻身的机会。

房地产“企稳”?不过是饮鸩止渴

研报里还提到,需求端,房地产对经济拖累最大的阶段可能已经过去,后续内需政策发力,部分城市房地产率先企稳,将有效托底周期品需求逐步企稳。这简直是自欺欺人!

房地产对经济的拖累,怎么可能已经过去?看看那些负债累累的房地产企业,看看那些烂尾楼,看看那些高企的房价,就知道房地产的问题有多么严重了。

所谓的“房地产企稳”,不过是政府为了稳增长而采取的短期措施。降息、降准、放松限购……这些政策就像兴奋剂,暂时刺激了房地产市场,但也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。

更可怕的是,房地产的“企稳”,是以牺牲其他行业的利益为代价的。大量的资金涌入房地产市场,导致其他行业的投资不足,创新乏力。这种饮鸩止渴的做法,最终只会让中国经济陷入更加危险的境地。

金融地产的“红利”?一场关于财富再分配的游戏

无风险利率下降?小心被温水煮青蛙

研报里认为,在无风险利率下行和外贸承压的双重叠加影响下,居民资产配置有望向股市倾斜,部分低风险偏好资金保值增值需求较强,红利资产具备配置价值。这说法看似诱人,实则暗藏杀机。无风险利率下降,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银行存款、国债等传统投资渠道的回报率降低,迫使人们寻求更高收益的投资产品。而股市,自然成为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选择。

但问题在于,股市的风险远高于银行存款和国债。在经济下行的大背景下,企业盈利能力下降,股市的风险也在不断攀升。此时,盲目地将资金投入股市,无异于飞蛾扑火。更可怕的是,无风险利率的下降,会降低社会的整体投资回报率,使得资本更容易流向房地产等投机性领域,加剧资产泡沫。这就像温水煮青蛙,慢慢地蚕食着人们的财富。

高股息的诱惑:是馅饼还是陷阱?

研报还建议,考虑到关税政策暂缓后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,建议优选与外需脱敏,业务经营稳定性强、股息率较高的:电力/电信运营商/高速公路。这看似稳健的投资策略,实则充满了陷阱。高股息,的确能够吸引一部分追求稳定收益的投资者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高股息的股票就是安全的。

首先,股息率高,并不代表企业盈利能力强。一些企业为了维持高股息,可能会过度分红,导致自身发展后劲不足。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,股息率就会大幅下降,甚至取消分红。其次,高股息的股票,往往是成熟期的企业。这些企业增长潜力有限,股价上涨空间也较小。对于追求高收益的投资者来说,高股息股票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更重要的是,一些企业可能会通过财务造假等手段,虚增利润,抬高股息率,诱骗投资者入场。一旦真相暴露,股价就会暴跌,投资者损失惨重。因此,对于高股息股票,我们必须保持高度警惕,不能被高股息的诱惑所迷惑。要深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、经营模式、行业前景等因素,才能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。

总而言之,这份研报看似专业,实则充满了套路。它利用各种概念、数据、政策等信息,来引导投资者的预期,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资本家们从中获利。对于散户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,不要被这些花言巧语所迷惑,才能避免成为被收割的韭菜。

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

支付宝扫一扫打赏

微信扫一扫打赏

阅读
分享

发表评论

快捷回复:

验证码

评论列表 (暂无评论,66人围观)参与讨论
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